暂未开通注册/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最近浏览
公道自在人心

潜水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电影中的赌博文化呈现更加丰富多彩,不仅是题材更为广泛,而且表现手法更为多样,对于赌王、赌神及其赌博技艺运用了大量艺术夸张进行表现。
  以七十年代《鬼马双声》,以及八十年代初影片《打雀英雄传》、《千门八将》为例,情节曲折、夸张,但其故事、人物背景、赌骗方式都贴近小市民生活,没有太脱离理想,仍然有相当的“写实主义”。在《千门八将》中,男主人公刘永就是在努力学习赌术,包括用幻灯机快速投射扑克牌影像,锻炼记忆力等。
  然而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港产赌片渐渐不再讲述小市民,不再谈真实赌术,而是混进不少豪门恩怨、武打枪战等情节,追求各方面的刺激感。许多故事加入了“追女仔”、赌博集团争霸、家族恩仇乃至民国法租界间碟战的情节。更古怪的是,电影中就连赌徒的名字亦越来越神化──以往顶多叫“赌王”,但八九十年代却有“赌神”、“赌圣”、“赌侠”、“赌魔”、“赌霸”、以至“赌魂”……
  此外,赌片内人物亦有超理想的神乎奇技,其中有的是飞扑克牌杀人的,有的是用内功摇动骰盅把骰子弄碎的,有的是催眠对手失去明智,有的用特异功用变换手上或对手的扑克牌的,还有的用武功飞身争夺散于半空的扑克牌。而八九年大受观众追捧的周润发扮演的“赌神”似乎没有特异功用,但也可以无需解释就把本人手上任何号数扑克牌变成3号!
  在这股神化赌片风潮下,当年最卖产的四大赌片是《赌神》,它是1989年票房头名;《赌圣》,1990年票房头名;《赌侠》,1990年票房第二;《赌神2》,1994年票房第一,那些拍摄赌术较为写实的《赌神3之少年赌神》,在票房上却远远不及怪诞神奇的赌片(1996年票房第十二名)。
  能够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赌片,其实是“心理赌片”多于“写实赌片”,由于这些赌片都极之“超理想”,而当中大部份剧情又与真实赌术无关。而论赌博者的心态,亦不再是《鬼马双星》那种黑色自嘲的赌徒心态,而是义无反顾的“哂冷”豪情。要明白这种“哂冷”豪情,却先要说说扑克牌在这些赌片的意义。(“哂冷”,showhand音译,指全压、全部赌上之意)
  八、九十年代的港产赌片都有一种共同现象,就是以玩扑克牌为主,又常以玩“沙蟹”来作最终决议胜负。其真实香港,耍麻雀的普遍度向来不下于“沙蟹”(梭哈,五张牌派发完后,各玩家翻开所有底牌比较决胜),如七十年代的卖座赌片就常有打麻雀的局面,《鬼马双星》及《声色犬马》都是。那问题是,为何八、九十年代的赌片独钟情于拍“沙蟹”呢?
  我想最少有两个缘由。首先,是“沙蟹”够奢华。“沙蟹”比拟受上流社会偏爱,亦是人人懂得玩的“国际化”玩意,容易拍出奢华气势。譬如说,这时期的赌片常有“外国”赌徒,他们最后当然是输家或是被揶揄对象,而“哂冷”一局就常有扮演所谓“国际”专业会计师核对赌徒们的所谓财富证明文件!相比之下,麻雀的形象较外乡及草根,较难烘托出港人八、九十年代的豪情自大以至爱华排外的心理。
  其次,是“沙蟹”的玩法够豪迈。和麻雀比拟,“沙蟹”更考究人与人之间的心理战,打麻雀讲求快,欠缺玩“沙蟹”时用眼神及对话所营造的心理战,其“哂冷”玩法亦最有“孤注一掷”的滋味。赌片中的“沙蟹”赌局,常用尽各种推镜、近镜、钭镜及低角镜头,就是要拍出“你吓我、我吓你”的“相互靠吓”局面,一局沙蟹就能够拍足非常久,而最后一局又必然是“哂冷”,把全部身家押于一局,尤甚者更会赌对方的各局部肢体、器官,以至命。这种你虞我诈的心理赌战,以及最后把命也豁进来的心情,用其它赌法就较难拍出来。
  这种奢华加哂冷的认识,在《赌神》及《赌圣》一系列电影中处处可见。如在《赌神2》最后决战局里,周润发就用本人一切财富作赌注。据电影所述,这它括在纽约一间商业中心、位于巴黎、洛杉机及东京三幢房子、及一批股票,总值十六亿美圆!及后,周润发更将注码加大,败方要挖掉本人眼睛。这场赌局表示三点:首先,赌神的财富是天文数字,是港人兴旺幻想的化身;其次,他的资金是跨国性,显现其无远弗届的权利;第三,他够胆连本人眼晴也赔上去赌,就是胆色。
  在文化认识上,这种“哂冷”心理战就完整配合八、九十年代香港人那种一铺“哂冷兴旺”的心理状态。八、九十年代,香港由制造业进入商业经济,而当中又以地产及金融抄卖最赚钱。在那个连小学生也会抄卖闪咭及一切成年人也以为抄楼比实业更有时机兴旺的年头,香港社会崇拜的是“胆色”,以为没有胆色在商场上孤注一掷的人,是必定没兴旺的。
  事实上,那时分,商业会谈心理技巧书藉常常是畅销书,而报章杂志亦常访问以抄卖兴旺的人如何豁进来作孤注一掷的投资,一夜间把本人变成巨富,然后转眼间又投资失误输掉身家,数年后如何再次兴旺……这时分的股票与楼宇买卖和赌博其实无疑,“赌神”其实是“股神”,赌圣其实是“楼圣”,而看赌片的一大快感基本不是来自理想赌术比拼,太神化了,而是一种“哂冷”潜认识──人人希望可以像赌片内的赌徒般豪迈地说“我家吓就哂你冷!”,是种“要么赢尽,要么输光”的豪情。
  认真看,八、九十年代赌片中的赌神、赌侠及赌圣,都意味着不同的社会组群。赌圣周星驰由中国来香港,想跟在香港久居的三叔吴孟达靠赌兴旺,但他的特异功用“变牌”术却常常失灵,是个赌术时好时坏的赌徒。
  简言之,周星驰代表的是欲求兴旺、但又因赌术不时失灵而常引人发笑的新移民。而反斗赌侠刘德华本来出身香港低下层,拜赌神周润发为师就是为兴旺,代表着香港土生土长、渴求兴旺的年青一代。至于赌神周润发则从影片一开端就是个技术高超、心机细密及自信心爆棚的赌徒,代表着当时香港中年人极自信的一面。固然赌神、赌侠及赌圣都分别意味不同香港阶级,但他们最后都靠“哂冷”胜过敌人。能够说,“哂冷”这一式,是不同阶级香港人共同入迷的生存必杀技。但是豪气背后其实蕴藏着万千杀机,算是八、九十年代香港电影侧面反映的警世肉体的赌博文化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